服务热线:

021-51085186

021-51085186
2015-03-26

创业还是被迫转型升级,都回避不了互联网思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协策观点

    该怎样面对互联网思维?

    要谈互联网思维,我们至少要先谈两个概念,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思维。

    抛开那些刻板的定义,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互联网?它是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这种工具主要应用于信息的获得、传递、交互和储存上。从单纯的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门户),到人与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互(博客),再到已经开始的人机交互与终端交互(大互联),互联网这一工具正在快速的发展,并且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

    这一工具通过两个方面对我们产生影响,对我们影响更为深入和直接的一个方面是的信息的交互,这种信息的交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是法人还是个人,你在今天发布的一则信息,不仅可以和人形成讨论与分享,还可以在10年后找到这一信息及相关讨论,而这些信息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存在网络信号的地方都可以看见。当然,这些信息是没有类型的限制的,包涵了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内容。没有信息的交互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没有商品经济的产生,就没有社会的形成,所以信息交互形式的更新,也必然带动社会形态的更新。另一方面是使大量信息的获得、处理与留存成为了可能,即所谓的大数据,人与人的信息交互是信息及衍生信息(如交互人的个人信息)产生的来源,而云计算是处理这些信息的一个技术。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被称为互联网精神。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没有权贵,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完全不用考虑是从哪张嘴里说出来的,而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获得者,需要相互协作和分享才能使这个平台存在并发挥作用。

    这就是我所认知的互联网,归根结底,它是供人类进行信息获得、传递、交互和储存的一个工具。这一工具的意义也正如大多数人所说,与18世纪60年代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将会极大的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发展。

    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通信运营商在营销中不妨研究一下互联网营销思维,一是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得天下,让用户参与营销传播的粉丝经济在互联网上已经诞生了太多成功案例。通信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上的体验至上,在营销传播上必须让用户成为伙伴与战友,才有可能缔造营销奇迹。二是社会化思维。如今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企业面对的用户越来越以网的形式存在,这将彻底改变传统企业生产、营销、技术等整个形态。当看到我们的通信员工在天寒地冻中,利用节假日加班摆摊促销,记者更加觉得通信行业有必要一方面加强电子商务建设,让各种业务都逐渐迁移到网络上;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在社交媒体等网络上的营销力度,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果。三是快速迭代的微创新。互联网采用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而长久以来,运营商都希望一次性推出完美的产品,在犹豫或者反复雕琢产品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机会。在营销上,也需要配合并利用这种微创新,及时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在不断完善中对用户强化品牌认知。

“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互联网极大地压缩了信息横向传输的空间和时间,改变了过去信息与人、物之间的时空关系,蕴藏着带动经济社会多向发展的可能性,而“互联网思维”就是把握和挖掘这些潜在可能性的方法,其特征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平视。即人们在网上平等对视、对话的表现形态和基本态度。首先,在网络平台上,人们的身份、职业、地域、年龄等社会标识都被淡化、忽略和剥离,每位网民都化身为一个简单的“ID”;其次,网络互联的过程就是将话语权打碎、均衡分配的过程,网上的每个人不以势大而言重,不因位卑而权弱;再次,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人际关系因此而重组,人们依据兴趣爱好、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在网上聚合、平等对话。

互动。即信息的双向互通,是互联网实现人人互联的前提条件,也是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网上信息不再是流水般的单向流动,而是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交流、交锋和交融,既改变了传统的静态单一的交流模式,也改变了舆论参与的方式和频率,舆论生成的路径和规律,网上评论、新闻跟帖成为舆论新形态。同时,信息的跨时空实时互动,改变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互动,将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充分“链接”,网上网下即时同步,网上网下交融互通。线上的发布与线下的反馈、线上的质疑与线下回应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新常态。

多元。是形形色色现实社会中的人,在网上的本真呈现和自然绽放的状态。互联网是一面折射和反映现实社会的多菱镜,因为反映的角度、立场和取向不同而多元多态。一是话语权分散。一元与多元,大众与精众,主流与边缘并存,多元性带来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但也让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二是表达渠道多元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多样,在表达渠道、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多元多性的状态。三是表达主体多元化。互联网既是个体价值观表达的渠道,也是群体利益诉求“争取”的平台。

体验。互联网分享的便利,使“身临其境”和“现身说法”者的体验和感受更具真实性、说服力。一是见证者与参与者角色转换更频繁。互联网生活中,网民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旁观者,而是在社会事件中不经意完成角色转变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二是网络“随身性”促进体验参与。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兴起,网民不再满足于表态与附和式的意见表达,便捷的移动网络可以让参与者实时发布相关感受至互联网,让更多的人参与或关注;三是“现场感”“参与感”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一位网民都有可能是产品的体验者、推销者,也可能是突发事件的报道者、见证者,真实感受和“瞬时呈现”使“体验”更具说服力。

开放。信息传播无边界、进入低门槛,使互联网一诞生就天然成为汇聚和分享的平台。互联网的开放,不仅是一种空间形态,更是一种的观念和态度。因为开放所以汇聚,使得互联网上存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大量信息,网络空间成为一个丰富多样的世界;因为开放所以“零门槛”,只要有网络,你便可使用和进入互联网;因为开放所以“分享”,“上传”和“下载”是互联的基本形式,这意味着你不仅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也能借鉴别人的创意和思路。“共享”和“免费”成为这个时代每一位网民的信息“福利”,开放精神也成为“互联网思维”的内核,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相互促进与推动。

个性。相对于现实社会,互联网更低限度的约束,更自主的表达,成为人们自我展示的最佳平台。个性化是互联网的活力所在,也是中国网民鲜明的标签。首先是网民构成。这个主要由80、90后等群体组成的网络主体,也因其群体本身的“个性鲜明”而极富色彩;其次是社会背景。当下社会思潮交融交锋激烈,交通的便利和通讯的发达进一步加深了这样的交流和碰撞,社会层面的个性化通过互联网得以凸显和放大;三是网上人人表达、众声喧哗,为了在芸芸网民中凸显自我,在巨量信息中不被湮没,网民更会为个性而“个性”地求关注、求点赞。展示“我”的个性化和满足个性化的“我”,使互联网更加纷繁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