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吧:手机QQ已经有8亿多用户了,为什么微信这个看起来样子差不多、功能也差不多的APP,仍然能够悄然崛起,同样赚得8亿多用户呢?要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从来没有另一个软件能撼动QQ的垄断地位。
尽管表面看起来二者的功能接近,但它们却有三个本质上的差异:
1、微信类实名制,QQ非实名制
当我们注册微信账号时,我们必须先绑定一个手机号,微信没有给新用户其他注册方式的选项(虽然注册成功后,用户可以把QQ号或邮箱和这个手机号绑定到一起,都可以进行登录)。这样的账号注册流程基本上确保了一个用户对应一个微信账号,从而使它成为一个类实名制的聊天软件。当然,不排除有些用户有多个手机号,注册了多个微信号,但这种情况总是少数,并非主流。
反观QQ,它的注册是比较随意的,你只要有耐心,愿意多花一些时间,你可以注册无数多个QQ账号,你可以伪装成任何身份,因此QQ从账号这一环开始,就难以确保身份的真实性。 也正因此,QQ总是难以逃离“小孩子玩的”、“闲聊天用的”这样一些标签,因此年纪大一些的用户可能不愿意使用QQ。加上QQ平台上搭载了很多娱乐功能,所以很多公司都会屏蔽QQ,以防止员工上班时间开小差。
在注册这一环上的“出身不同”,使得微信的用户群定位和QQ得以差异化,微信适合于所有人使用,这也让它争取到了很多之前不用QQ的用户,比如对互联网不是很擅长的中年用户、办公人群,人群覆盖范围更广泛。我个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我的微信好友数量远远大于QQ好友数,很大原因就在于我好友当中有很多人之前是不用QQ的,而现在他们都用了微信。
2、微信是通信属性,QQ是社交属性
怎么理解通信属性和社交属性的区别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会认为短信是一个社交软件吗?不会,短信是非常典型的通信属性,它没有个性可言,你想用它来发什么都可以。当你用手机QQ的时候,你有没有同时在使用短信?大部分人的答案应该是有。二者并没有非常直接的替代关系,原因就在于二者的属性不同,一个是通信,一个是社交。
可是,当我们开始使用微信以后,我们还继续在使用短信吗?大部分人都不发短信了,运营商非常受伤。从这个结果当中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微信是短信的替代品。为什么微信能替代短信呢?因为它和短信一样,是通信属性。
微信之所以能替代短信,和它的实名制属性密切相关。我们的微信好友大部分都是互相认识的熟人,所以我们其实是在进行通信,而非社交。在微信当中,较少发生互相搭讪、互相介绍、互相熟悉的社交场景,而这些场景在QQ、微博、陌陌这类社交软件当中,则是非常普遍的。
通信和社交是全集和子集的关系,通信包含社交,社交是通信的一种特定场景,我个人是如此理解的,因此定位于通信的微信相比定位于社交的QQ,其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3、微信全天在线,QQ有离线状态
我们在发短信的时候从来不会先发一条“在吗?”,然后再开始进行下一步的聊天,但我们在聊QQ的时候经常会这样做,因为从PC端诞生的QQ是有在线场景区别的,你可以设定“在线”、“忙碌”、“隐身”、“离线”。
不过这样的区别到了手机时代就显得有些奇怪了,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设备,它何来离线状态呢?因此微信在设计的时候就去掉了这些在线状态的设定,除非用户退出登录,用户即便关闭微信程序,微信也会在后台运行,有新消息会第一时间收到推送通知。
这种24小时在线的设定,不但使得微信能够彻底替代短信,同时也将大量QQ争取了过来。虽然QQ后来也修改了设定,但是为时已晚了。
“实名制-通信属性-全天在线”这三个特点就像三角形的三个角,它们互相支撑、缺一不可。如果说QQ是互联网开拓出来的一片新大陆的话,那么微信则是互联网对旧大陆的一次入侵和颠覆——QQ并没有动摇电信运营商的地位,而微信则让它们感到了强烈的威胁;QQ为社交而生,它的基因是休闲娱乐,而微信为通信而生,它的基因是连接一切。
今天这篇文章的来由是我和朋友探讨产品设计时的对话,我发现有些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非常沉溺于细节的打磨,这当然没错,这是匠心的一种体现。但是,如果把产品设计的重点太过聚焦于交互和视觉层面,则难免因小失大。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产品战略(我拆解为客户定位和需求分析)、产品形态、产品架构都是最最根本和紧要的问题,它们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我们也看到过不少交互和视觉做得非常牛逼,顺利拿到融资,然后又悄然消失的“明星”产品,大抵都是在这三个地方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