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矛盾体”:官方发言自圆其说成笑柄 |
||||
想当“自圆哥”,结果成了“笑话帝” 矛盾式词组伤不起 IT时报记者 沈艳燕 “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自伤性自杀”……这些“前后矛盾式”结构的词组近来频频见诸于网络。和过去的网络热词不同,它们并非由网民们创造,而是出自政府部门或相关官员之口。网友们纷纷调侃,类似的“正确性错误”和“包庇性惩罚”真是伤不起啊! 各方说法 他们在说“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和以往的网络热词不同,这些听起来很无厘头的说法,并非来自网民们的“智慧”,而是相关部门或官员在解释某些热门事件时的官方用语。比如“保护性拆除”和“维修性拆除”,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北京故居、蒋介石重庆行营被拆掉后,当地文管部门给公众作出的解释。知名网络推手陈墨认为,从俯卧撑到躲猫猫,再到如今的这些矛盾词组,其实都反映了网民对所谓“官方解释”的不认可,“这些词被大家单独拎出来,特别放大,非常具有戏剧性,听上去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每次当网民们把‘保护性拆除’此类词汇拿出来说时,在我听来,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就像听到他们在说‘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是相关部门太熟谙网络游戏规则,才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符合网络审美的“流行词”?在上海社科院研究所副所长陆晓文看来,“解释方”也是被逼出来的,他们当然希望网民不要那么眼明手快,不要发现其中的矛盾和破绽,但怎么可能?“这就像‘外交辞令’,既含糊其辞又自相矛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和利益直接挂钩。” 玩弄词语修饰得不偿失 明知道这些说法出炉后,网民们一定不会轻易接受,为什么“当事者”还会频频挑战大家的幽默底线,一次次地试探? 在陈墨看来,这当然不是因为出面解释的一方太低估网民们的智商。“我参与过很多企业和机构的网络公关事件,从他们的角度来说,绝对不是不够聪明,也不是纯心要挑战网民们的智商,而是他们需要想出一个解决办法,给出一个交代,想要通过文字游戏来蒙混过关,结果反而使事态更加恶化,可以说是弄巧成拙。这是一个怪圈。” 想当“自圆哥”,最后成了“笑话帝”,陆晓文认为,网络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即便是使用闻所未闻的“新奇语汇”也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对于这些热门事件,老百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是不允许拆的,但现在拆了,文管部门就说拆了是为了保护,至于怎么保护?那就没人知道了。面对公众的质问,他们只能用搪塞性的语言来回复,要不怎么说我们的新闻发言人是高危行业呢?你越想搪塞,行为就越可笑。玩弄这些词语的修饰,得不偿失。” 下次应该会吸取教训 这些矛盾式词组真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吗?知名作家陈村说,其实我们的语言词汇自古就流淌着这样“暧昧和隐晦”的基因,“像以前皇帝逃难,不能叫逃难,而要叫‘西狩’,向西狩猎去了。还有军队打了败仗,也不能叫撤退,而是要说‘转进’,其实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大家心知肚明,但人家就是不明说。” 在陈村看来,“当事者”本来可能没料到,这样的解释和说法出炉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想想说了也就说了,但时代不同了,现在有微博有网络,会迅速地被捕捉然后放大发酵,使得你变得非常荒诞。以后有关部门再要就一些热门事件给出解释的时候,就会好好考虑一下了,如果再沿用这样的矛盾式说法,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既然大家都在网络上“混”,那就要有一套行走网络的江湖规矩,这其中,“会不会说话”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只会玩一些花里胡哨的文字游戏,并不是高明的技能,但愿相关部门今后给出的解释不再矛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