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出窗外”网面临专业性质疑 发展之路不明晰作者:协策网络-技术部 标签:网站建设公司 日期:2012年05月11日 类别:行业动态 |
||||
吴恒和他的“掷出窗外”网站
吴恒和他的“掷出窗外”网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公众、企业和监管者的复杂表情。
自建一个食品安全网站的风险包括:A。网站被点爆,B。不敢吃东西了。 2012年5月7日晚,在上海的一家小餐馆里,蚝油牛柳和酸菜鱼在吴恒眼中幻化为添加剂炮制的假牛肉和重金属超标的鱼。当他勉强就着蔬菜吃米饭的时候,心里仍在评估蚝油生菜上的农药残留量以及大米会不会镉超标。
一年前,这位复旦(微博)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开通了名为“掷出窗外”的网站,这里汇集了8年来事关中国食品安全的各类信息,俨然一部有毒食品的维基百科。5月3日,由于访问量骤增数千倍,网站一度陷入瘫痪。
疯狂点击的背后,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现状的焦虑。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有疑似企业主开始为删帖寻价,也有政府部门打来电话表示想当面倾听他的建议。最直接的则是“汹涌的民意”。一位叫“slowsnail”的网友代表了“温和派”的期待,“希望这个网站记载的故事成为一段历史,而不再遍布我们的生活。”
吴恒和他的网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公众、企业和监管者的复杂表情。
上海食安办听“意见”
每当食品安全危机凸显的时候,就是吴恒的网站被公众“激活”的前兆。整个4月,工业明胶混入食品、药品的新闻不断发酵,五一小长假之后,空前的关注爆发了。
5月3日中午,“掷出窗外”网站两小时内出现2.5万人次的超负荷流量。此前,网站租用的服务器每年仅花费300元,平均每天只接待百来个访客。
网站崩溃的消息引来了更多的好奇者。5月4日服务器扩容之后,当天的点击量达到65万。在全国229.6万个网站中,这个数字足以排入前500名。
网站的核心是一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包括2107篇有明确来源和受害者的新闻报道,并提供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服务。
假设你在吴恒制作的“中国食品安全地图”上点击“上海”,你会看到105篇与上海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报道,网站还会提醒当地人,留意包括青团、乳制品在内73种有过“前科”的食品。 “公众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继而是愤怒——因为几乎所有食品都在自己身边出现过问题。”吴恒说,“然后他们会反思,并且寻求解决之道。”
点击量达到峰值的那天,吴恒接到了来自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上海市食安办)的电话,对方邀请他在5月中旬与相关领导当面交流。近年来相继成立的食安办是各地统筹协调食品安全的核心部门。
有人把这称之为“约谈”,担心这是网站被关闭的前兆。
“我们没有说他网站有问题。”上海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政府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第三方能关注是好事,我们想听听他的意见,也想知道作为政府能提供哪些帮助。”
让吴恒觉得庆幸的是,他的网站并没有针对某一地区,而是着眼于全国,就像“对着天扫射了一梭子子弹”。但从网站呈现的结果来看,食品安全的报道集中地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吴恒认为,这是媒体发达和政府信息相对公开的结果。“没有被曝光的地方,问题或许更严重。”他说。
公众的热情同样引发了企业的瞩目。
——深圳一家第三方食品检测企业愿意为这位即将毕业的硕士提供一份工作。
——中部某省一位餐饮企业老板吐槽了对食品安全的愤慨,打算向他曝光餐饮业的内幕。
——IT界人士嗅到了商机,想找他合作推出一款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手机客户端。
一家山寨网站盗用了“掷出窗外”的logo和口号,并坚称自己才是“玄门正宗”,同时还向那些被曝光的食品企业留下“业务联系方式”。
也有匿名信息急切地询问“您联系方式是什么,删除网站文章多少钱?”——听口吻像是来自被网站曝光的食品企业。吴恒称,自己拒绝了所有商业利益的诱惑。
5月7日晚上,走在回校路上的吴恒被一位来沪出差的山东人认了出来。“你是吴恒吗?”那个青年喊道,“加油啊,全国人民都在关注!”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时光倒退到一年前,那时吴恒对食品安全并不挂心。他觉得自己身处校园,不吃路边摊、不喝奶粉,地沟油和三聚氰胺都与自己无关。
2011年4月,多地曝出餐馆用牛肉膏和猪肉下脚料制造假牛肉。这位文艺青年说,那一刻,自己“悲从中来”。
在此之前,吴恒习惯叫外卖,每次都点牛肉盖浇饭,10元钱却有整整一饭盒牛肉。
当时就有室友劝告,说牛肉可能是假的。吴恒总是不以为然,牛肉膏的出现让他意识到自己原来生活在谎言之中。
通过网络搜索,他找到一个叫做“安全快报”的资料库,其中约6000条与食品安全相关。在看了这些报道后,当天中午,他纠结了很久,恶心得没有去吃饭。
在后来召集志愿者的征集令中,他引用了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1天时间,他就通过网络征集到了34位志愿者,其中大多素不相识,甚至包括一名高三学生。
2011年6月17日,在经历了一个月的搜集整理之后,“掷出窗外”正式上线。
网站的名字源自美国食品安全史上著名的故事。
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潜伏8个月后,发表了小说《屠场》。这本描写加工厂恶心场景的小说被译成17种文字热销全世界,致使美国肉食品销量减半。据说,正在吃早餐的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到这本书时“大吃一惊,跳了起来,把嘴里还没有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并将盘中的一段火腿掷出窗外”。
罗斯福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另一个掷出窗外的故事是吴恒亲历的。2000年,吴恒读高中时,听学长介绍:几年前,学校食堂曾将过期的饭菜放到第二天再卖,愤怒的学生在食堂购买了早餐后,集体把油条、大饼全部扔在了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随后,伙食才有所改善。
在吴恒看来,学生们把油条从教学楼上扔下,与罗斯福在白宫把香肠从窗户扔出,虽相隔百年,却是异曲同工——掷出窗外,是每个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应有的态度。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要一群人走。”吴恒说,“要推动食品安全问题改善,不能只靠一个人一家网站。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开始探讨解决办法,才有可能改善。”
办个“食品放心网”?
尽管从流量上来看,吴恒已经聚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然而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一旦媒体的关注消失,网站也会归于沉寂。
此外,吴恒也不得不面对那些对于网站专业性的质疑。
“吴恒和同伴的激情和努力值得肯定,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收集媒体报道。”素为吴恒所敬服的科普作家云无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们自身缺乏食品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认识。”
实际上,就在吴恒被牛肉膏困扰的同时,云无心曾第一时间发布文章《猪肉变牛肉——被妖魔化的“牛肉膏”》,指出“不能仅仅因为牛肉膏是添加剂,就认为它有害,甚至用‘慢性中毒,畸形甚至可能致癌’来吓唬公众”。
同样关注吴恒及其网站的上海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也认为,通过网络搜索整理的信息未必是完整的。“全国的不好说,凡是涉及上海的部分,我们很愿意跟他沟通交流。”
顾振华也在替吴恒担心,过了关注期之后,网站未来发展的路在哪儿。
“对于食品安全信息,政府宣传得还不够。”顾振华直言不讳地说,包括食安办的官方网站上海食品安全网在内,点击量也并不大,访问的人主要来自媒体和申请许可证的人。
如何改善用户体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成了监管者的下一个目标。“吴恒现在传达的是什么不能吃。”顾振华说,“如果我们跟他合作,把相关信息公开,告诉民众哪些能放心地吃,点击量也会让网站瘫痪吧。”
吴恒最初也曾想利用政府公开信息来制图,但他发现发达地区如上海有抽检信息,而中西部城市则很少公布。
他也曾想搞一个企业黑名单,但一方面担心能获取的权威性信息不够,一方面则担心风险——企业请个黑客就能轻易攻破这个租来的廉价服务器。
“最温和的办法,是消费者用钞票当选票,灭掉那些问题频出却不知悔改的企业。”吴恒说。
熟谙历史的吴恒总会拿美国历史上的进步时代(1880年至1920年)与今天的中国相类比。当时美国腐败横行、假冒伪劣猖獗、重大灾难屡屡发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但危机同样也是转机。“我原先以为罗斯福就像一个皇帝,手一挥,桌子一拍,就通过了食品法案,建立了FDA。”吴恒说,“实际上过程相当曲折。”而他的网站也想为后人了解这个时代留下一点儿历史的细节。
在5月7日那场提心吊胆的晚餐之后,有同席的人还是忍不住参观了厨房。那位瘦瘦的厨师信誓旦旦地说,三十元一份的蚝油牛柳,是市场上购买的牛肉,自行腌制,没有使用任何添加剂。随后,他压低声音说,“那些便宜的假牛肉会显得特别嫩。”
厨师的承诺并不能完全打消吴恒的疑虑。在他看来,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
|